精彩無比的社會派推理大作。
剛剛才看完,內心依然難以平復,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開始講起。
無論是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、作者的敘事手法、或是背後探討的議題,
都太引人入勝,不知道該先說哪一個。
因為前一陣子一些社會新聞,讓我有機會開始接觸死刑存廢的議題。
開始看了一些文章、觀點,也讓我自己對於死刑的看法有了改變。
現在我最喜歡的作家出了一本探討死刑的小說,說什麼也不能錯過。
先講講故事的內容。
中原道正是十一年前一起殺人案的被害者遺族,
他和太太濱岡小夜子的八歲女兒遭到闖入家中的強盜蛭川殺害。
雖然兇手在二審被判處死刑,但是中原夫婦卻無法從傷痛中走出來,
導致後來兩人的婚姻破碎,並從此斷了聯絡。
如今警方又再度找上中原,告知他的前妻小夜子也同樣遭到殺害。
中原在驚訝之餘,慢慢發現在分開的這些日子裡,
小夜子成為了一名支持死刑的自由撰稿人,
多年來積極採訪並接觸各種受害者家屬、律師、或是相關人士,
似乎試圖從中找回失去的人生目標。
殺害小夜子的兇手是名老人,也在案發幾天後自首。
而故事的另一名主角,就是老人的女兒和女婿仁科史也,
仁科是一名大醫院的小兒科醫生,
身為兇手家屬的他,受到了來自親友和社會的壓力,
同時又要面對自己的岳父是殺人兇手這個事實。
對於他的家庭和人生又會造成什麼影響?
但這起看似普通的強盜殺人案,卻讓中原起了疑心。
中原越深入研究小夜子生前的所做所為,
發現越多令他無法忽略的巧合。
自己的前妻遭人殺害背後的真相到底為何?
作者的安排故事手法非常精彩,
中原、史也、以及後面陸續出現的人物,
從他們的回憶或是敘述當中,慢慢拼湊出事件的真相,
而每個關係人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,
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整個事件的發展。
再來講講作者的敘事手法,
故事的時間線並非直線前進,
而是在不同角色的回憶之間跳躍,
可能一下子來到中原的女兒遭到殺害的十一年前,
一下子回到小夜子遭到殺害的案發當天,
一下次又帶讀者進入了另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,
就這樣,彷彿像是一台織布機一樣,
一針一線地慢慢編織出整個事件的經緯縱橫,
讓讀者無法放下手中的書,
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事情的全貌。
而東野圭吾利用劇中的被害者家屬,小夜子,
表達了對於「殺人要償命」的看法,
同時透過作者的精準的描寫。
讓讀者對被害者家屬的痛苦和憤怒感同深受,
另一方面也經由兇手的辨識律師,
向讀者傳達廢除死刑的想法,
進而讓讀者思考死型對於社會、被害者家屬的意義。
死刑,這個背在兇手身上的十字架,
究竟有沒有存在的意義?
當憎恨的人遭到處死,被害者遺族就解脫了嗎?
如果沒有,那是否就代表死刑的存在是很空洞的,可以廢除?
我很喜歡書中小夜子寫的一段文章:
『...遺族絕對無法從死刑中得到任何救贖,對他們來說,兇手的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俗話常說,「殺人償命」,但這對遺族來說,兇手的死根本不是「償還」,只是走出傷痛這條漫漫長路上的某一站而已,而且,即使過了那一站,也無法看到未來的路,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克服什麼、走向哪裡,才能夠得到幸福。但如果連這種為數不多的歇腳站也被奪走,遺族到底該怎麼辦?...』
死刑存廢的議題值得我們深思,
絕非三言兩語、一篇文章、一本書可以一言蔽之的,
但是希望大家知道,無論是廢死或是反廢死,都有其原因、道理和優缺點,
其背後的科學根據、哲學思考,都有許多不同的論點有待驗證,
所以,我們應該更加深入、更加廣泛地去了解正反兩方的想法,
但不應該把任何一方貼上「反智」、「落後」的標籤,
兩邊都有完整的論述,也都有法律界人士支持。
多聽聽另一方的論點,不要被任何框架跼限住了自己的思維,
關於死刑存廢的這個議題,
還有很多值得人們努力釐清並找出共識的空間。
回到小說本身,
故事劇情非常引人入勝、探討的議題也值得讓人深思、
寫作的手法也讓讀者像是在看電影一般不停在腦中切換時空場景,
人物的心理和行為描寫也相當精湛,
一字一句都深深牽動著讀者的情緒。
對於人性、親情和贖罪等概念的刻畫也很令人動容,
絕對是值得一看的精彩社會派堆理作品。